在中能公司機修廠火花飛濺的車間里,一場價值3000元與100元的對決正在上演。近日,該廠電焊班僅用三個小時、半卷焊絲的成本,成功攻克采煤機核心部件修復難題。這背后是中能公司“六精管理”體系釋放的創新動能。
天價維修VS極限自救 4月12日早班,11210工作面檢修班在檢修過程中發現導向滑靴耐磨層磨損嚴重,必須立即處理。接到綜采隊反饋后,機修廠廠長迅速組織技術人員制定修復方案。按照常規處理流程,外委維修滑靴組件需要3000元,且時間較長影響生產。機修廠技術骨干憑借對設備結構的了解,決定嘗試自主修復。他們細致分析滑靴磨損情況,設計出一套經濟高效的補焊方案。 經過反復試驗與調整,最終僅花費不到100元的材料成本,就實現了導向滑靴的及時修復。這一成果不僅大幅降低了維修成本,更彰顯了中能公司“六精管理”體系在激發員工創新潛能、推動降本增效方面的巨大作用。 三層管控VS老舊套路 走進機修廠,墻上張貼的《焊接作業九步法》流程圖格外醒目。電焊班長宋富祥正向該班組職工講解著每一步操作的要領。在他身后,青年技工劉鵬正專注地打磨著焊接面,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。 “我們建立了從廠級、班組級到個人級三個層級的技術管控體系”,機修廠廠長介紹道,“每個層級都有明確的技術標準和責任分工。廠級負責整體技術方案的制定和審核,班組級負責具體施工過程的指導和監督,個人級則要求每個員工都必須掌握崗位所需的技術技能,并嚴格按照標準操作。” 精度博弈VS能用就行 在補焊作業區,技術員張耀輝正小心翼翼地操作著精密的測量工具,對修復后的導向滑靴進行最后的精度校驗。“我們的目標是實現1毫米的精度控制,確保每一個焊點都精準無誤?!彼忉尩?。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,機修廠對技術人員進行了嚴格的培訓。“就像給滑靴穿上了納米級鎧甲”,參與攻關的黨員高級技師馬禮波介紹,通過反復試驗,將每一層堆焊的厚度精確控制在1毫米以內,同時保證了足夠的硬度。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導向滑靴的耐磨性,還大大降低了焊接過程中熱應力的影響,有效延長了部件的使用壽命。 “以前,我們對采煤機部件的維修總是停留在‘能用就行’的層面,但現在,我們要追求的是‘好用、耐用、成本低’的完美平衡?!瘪R禮波的話語中透露出對技術創新的自信與執著。 如今,“用六精破解技術難題,用標準降低創新門檻”已成為中能公司的全員共識,這條100元焊絲鋪就的降本之路,正延伸向更廣闊的技術創新天地。